中国敦煌吐鲁番学学会的首任会长季羡林先生曾经说:“与敦煌学有密切联系的是吐鲁番学。……它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由于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有时候合称敦煌吐鲁番学。”
(相关资料图)
2005 年 ,吐鲁番地委、行署决定成立了吐鲁番学研究院,并聘请我国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先生首任吐鲁番研究院院长。
研究院负责吐鲁番学学术研究工作;开展吐鲁番文物古迹的保护、研究、考古调查、清理、修复;承担区域内古遗址的保护修复和研究任务。
承担区域内洞窟遗址中壁画、彩塑的临摹,洞窟艺术的理论研究;负责对区域内古墓葬的发掘、整理、出土文物的断代、内容的研究;负责对区域内出土文书和出土织物等有机质文物的整理与研究。
承担吐鲁番学文献研究数据的收藏、管理和出土文物的收藏与管理及对外交流,并建立吐鲁番学信息网站;负责编辑出版学术刊物《吐鲁番学研究》,同时负责研究院的科研成果和学术会议论文集及吐鲁番学的读物等。
—北庭学研究院—2016年,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研讨会暨北庭学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新疆吉木萨尔县举行。
“北庭学”是以北庭故城遗址为基地和学术平台,全方位梳理,系统研究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全面复原北庭故城和古代北庭地区的历史、物质文化史、自然地理、人文、生态环境的面貌的学科。
北庭学研究院立足于北庭故城遗址的保护与研究,集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考古发掘、学术研究与博物馆展陈等方式,提升北庭故城遗址保护与研究水平。使北庭学成为继“敦煌-吐鲁番学”后又一国际化区域性文化学科。
///专|家|团|队陈爱峰老师吐鲁番学研究院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吐鲁番学研究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批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家。
单爱美老师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学》杂志执行编辑。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主要从事汉唐考古、历史文献、名物考证、博物馆学。现为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学》杂志执行编辑,兼任吐鲁番市委党校“文化润疆”“新疆四史”讲师,讲授《多元一体的吐鲁番历史》。
王龙老师吐鲁番学研究院吐鲁番学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副研究馆员。
先后参与或主持吐峪沟石窟寺考古、吐鲁番长城资源考古调查与发掘、吐鲁番伯西哈石窟考古发掘、轮台卓尔库特古城考古发掘、吐鲁番也木什墓地考古发掘、吐鲁番加依墓地考古发掘、吐鲁番西旁景教遗址考古发掘等多个项目。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疆丝绸之路沿线出土料珠的成分体系与制作工艺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疆加依墓地考古发掘报告的整理与研究”及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吐鲁番胜金店墓地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公开发表学术专著1部《高昌石窟壁画线描集·吐峪沟石窟》。撰写考古发掘简报、报告及相关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杨传宇老师北庭学研究院新疆北庭学研究院文博馆员、美术学硕士。
主要研究关于新疆佛教美术和北庭学相关内容,近年对北庭高昌回鹘佛寺遗址有比较全面的理解。曾参与和主持多项自治区级、州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研|修|重|点— 课程专业性—杨传宇:《妙相庄严,威光赫奕-高昌回鹘佛寺》
陈爱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回鹘石窟艺术的典范》
单爱美:《吐鲁番宗教思想及其艺术风格》
王龙:《吐峪沟石窟考古新收获》
— 石窟代表性—吐峪沟石窟:高昌国王皇家寺庙
伯西哈石窟:高昌回鹘时期石窟
胜金口佛寺遗址:唐至元代的佛寺遗址
交河谷西石窟:高昌回鹘时期石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最丰富的石窟
※含不开放石窟及特窟
— 内容系统性 —在博物馆,通过文物学历史背景
在古城遗址,实地探访文明遗迹
在石窟,亲身体验回鹘艺术特征
在课堂,听讲座系统的总结知识
结课后,颁发结业证书顺利毕业!
— 文化独特性 —吉木萨尔县是北庭都护府所在地,也是回鹘文化涵盖的地区。研修通过探访两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六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解吐鲁番所特有的高昌回鹘文化。
班级名额有限,抓紧报名哦!///课|程|表///在天山以北的北庭故地
以吐鲁番地区为代表的一座座高昌回鹘佛教遗址犹如明珠散落在丝路南北
回鹘人原本信仰萨满教公元 762 年牟羽可汗崇奉摩尼教奉为国教而摩尼教又与粟特人有关到高昌回鹘时期佛教成为了回鹘国教此时多种宗教并存达到了顶峰
自唐宋时期开始回鹘人以高昌城为中心在吐鲁番地区建立了政权使得这里留下了丰富的
佛寺遗址、石窟遗迹
费用详情
15800元/人
两位以上同报:14800元/人
早鸟价:14800元/人
(截至4月9日)
【单房差:1680元/人】
识别二维码报名费用包含
讲师:研究院专家+专业讲师深度讲解
讲座:四场研究院专家讲座
活动:高昌之夜晚会、丝路歌舞
服务:全程领队贴心服务
门票:全程景点石窟门票及特窟费
交通:舒适空调大巴
住宿:七晚五星酒店或当地最好酒店
餐食:七顿自助早餐、十一顿正餐、两次晚宴
设备:无线讲解器
保险:旅行意外险
费用不含
1. 往返乌鲁木齐、吐鲁番的大交通费用
2. 未提及的其他费用
报名后有事退出怎么办?
1.集合日前5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实际未产生费用(有可能包含门票、餐费、住宿等);
2.集合日前5天以内,所有费用将无法退款。
新疆地区石窟壁画
主要体现为
回鹘、龟兹、汉地三种风格
在“新疆回鹘石窟艺术研修班”结束后
学友可自行选择参加前往库车的
龟兹石窟探访延长线
///内容预习
一、石窟佛寺
吐峪沟石窟佛寺(国6)
▲吐峪沟石窟佛寺
吐峪沟石窟是新疆东部开凿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遗址群。这里地处火焰山山脉,向南为洋海坎古墓,向北则为苏贝希古墓,为连通火焰山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追溯到5世纪,吐峪沟石窟的环境比现在更为温暖和湿润,所以在当时,吐峪沟是一处温暖潮湿的绿洲。
▲吐峪沟石窟全景
▲吐峪沟石窟壁画
吐峪沟石窟兴建于443-460年之间,北凉在这段时期统治着高昌,北凉的统治对高昌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史》记载,高昌国有八城,皆有华人。北凉灭亡后,到麹氏高昌时,皇室对佛教的重视只增不减。据《西州图经》记载,在唐朝时吐峪沟石窟被称为丁谷窟,佛窟规模不减,并有修缮。 高昌回鹘期间,石窟被修缮。数百年间,吐峪沟石窟荣登东疆第一宝窟之位。至公元15世纪时伊斯兰的到来,吐峪沟石窟遭才被废弃。 ▲吐峪沟石窟佛寺出土文书残片 现有90余个洞窟,其中有编号46窟,按石窟窟形来分分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纵券顶窟;按类型来分分为支提窟、毗诃罗窟和讲经窟。 吐峪沟石窟仅有8窟残存壁画分别是1、12、20、38、40、41、42及44号洞窟。关于壁画内容曾有佛教壁画或摩尼教壁画之争。通过对38号石窟、44号石窟的研究, 学者认为其壁画是收到龟兹文化的影响的佛教艺术画。壁画的内容包括佛或弥勒说法图、千佛和比丘祥观图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国2)
▲柏孜克里克石窟全景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南北朝后期, 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七个世纪的漫长岁月, 这里一直是高昌地区的佛教中心, 回鹘高昌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柏孜克里克第20窟 行道天王图
▲柏孜克里克第21窟 明王像
十三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 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后,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柏孜克里克第33窟 奏乐婆罗门
19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壁画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但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内容丰富,颜色鲜艳夺目。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壁画伯西哈石窟(国7)
▲伯西哈石窟一号佛寺
▲伯西哈石窟k4内部壁画
伯西哈石窟是一座唐宋时期高昌回鹘佛教石窟,共有10窟,第1、2、3、4、5窟为一组礼拜窟,其中第3窟为中心柱窟,其余均为纵券顶方形窟。洞窟壁画剥蚀较严重, 但第3窟的回鹘供养人像和回鹘文榜题、前室顶部所绘月天及其眷属、东壁所绘多个情节的《维摩诘经变》保存尚可。绘画风格受中原影响较大,尤其是《维摩诘经变》在新疆石窟寺中十分罕见。洞窟上方保存有佛塔等地面遗迹。▲k4西壁净土变
▲伯西哈第3窟壁画
胜金口佛寺遗址
▲胜金口石窟全景
▲胜金口佛寺遗址
胜金口千佛洞是唐代至元代的一处佛寺遗址。此佛洞分为山腰两部分,山麓两部分。其中在山麓中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文书、佛经、唐“开元通宝”等文物。 文书用波罗蜜文写就;佛经中有梵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菩萨像残片
▲胜金口石窟壁画
在已发现的10个佛洞中, 其中的3个还存有残余壁画,有云纹莲花图、枯木寒鸦图、葡萄满枝图、垂柳成荫图、千佛像图等。另外,在一些洞窟中还发现有回鹘文题记、写经等文字。▲胜金口石窟壁画
二、古城遗址
北庭都护府遗址、西大寺遗址
(世遗、国3)
北庭都护府遗址位于吉木萨尔县城以北的冲积平原上,东临东河坝,西接西河坝。城址平面布局略呈长方形, 城池布局受唐长安城影响,分为内外两城,城池为不规则长方形分布,内城为全城的中心所在,位于外城中部略偏东北部,城墙周长3003米, 官署多居其中。 外城规模较大,城墙周长4596米。 外城之北还有低矮的羊马城,内外城墙都有马面、敌台、角楼和城门。外城北门还有瓮城,城外有天然河环绕成护城河,城墙的建筑方式为夯筑,高约5—7米,宽约7—8米。 702年设立北庭都护府时改原庭州城而建,景云二年(711)北庭都护府升为北庭大都护府。 709年,吐蕃曾攻占此城;高昌回鹘时为其夏宫;元代时在此设行尚书省、统领全疆;城址因战火荒废于明代初期。 北庭都护府遗址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历史名城,历史上曾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北庭西大寺,又名高昌回鹘佛寺,位于北庭都护府遗址之西1公里处,西临西河坝,东面有水池,周围地势平坦,现多已开发为农田。 古寺为高昌回鹘王国皇家寺院遗址,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王者出行图
▲供养菩萨行列
佛寺残迹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70.5米,东西宽约43.8米,地面以上全部用土坯砌筑,地面以下为夯土台基,整个建筑分南北两个部分, 南面为残高0.2—0.4米的庭院、配殿、僧房、库房等建筑群;北面为正殿,其四周筑洞窟,两部分衔接成一整体。东面有上七下八的洞窟残迹,窟内残留有高昌回鹘时期的壁画若干,建筑材料为土木结构。 现殿窟内残存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塑像,壁画内容主要为千佛、菩萨、护法、经变故事,间有回鹘文、汉文题记,为研究维吾尔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技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西大寺由于出土大量回鹘时期的壁画及回鹘文题记,历史价值极高。交河故城遗址(世遗、国1)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是全中国唯一一处保存有汉代城市遗址的文物单位,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仅有标本。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早就设在交河故城。 贯穿故城中部的中央大道将故城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的中部为官府区(衙署区),周围是院落区。西区和城区北部为寺院区, 现在能辨认的就有50余座,城北部空地还有101座排列整齐的佛塔,小方塔每25座一组,共四组,中间有一座大方塔。城区的西北部则是墓葬区。 从城南部南城门进入城市,经瓮城,有一条长350米,宽10米的南北大道, 它是交河故城的主轴线,城东有一城门通向崖底,实际上是一个防御工事,大道的北部就是最大的寺院。高昌故城遗址(世遗、国1)
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由西汉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建造。13世纪末,因战乱废弃。 专供王室成员供养佛像之用。 现殿窟内残存有佛、菩萨、罗汉、天王等塑像,壁画内容主要为千佛、菩萨、护法、经变故事,间有回鹘文、汉文题记,为研究维吾尔族的古代宗教、文化、艺术、语言文字和建筑技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高昌故城出土摩尼教庇麻节图
台藏塔(国5)
台藏塔遗址是唐代至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单体佛寺遗址,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体量最大且保存较为良好的同年代佛寺遗址。台藏塔继承健驮逻国建筑的风格,是平面呈“回”字形的方形佛寺,朝向南偏西。台藏塔残高超过19米,塔外墙由黄土夯筑而成,内侧则采用土坯错缝砌筑,台藏塔每面墙残留有许多絍木孔。 台藏塔塔身外壁向上逐层收分,大致分为三层台阶,东南壁和东北壁墙保存较为良好,东南壁北部已坍塌,每层均有佛龛。东北壁西段被水冲毁,其形制与东南壁大致相同,不过最下为无佛龛的台基。西北和西南壁损毁严重,台藏塔的门位于西南壁中部。台藏塔遗址出土有少量陶片以及一件陶纺轮, 另外还出土有光绪通宝和新疆红钱钱币,在墙体夹缝中出土过唐日历残页文书。阿斯塔纳古墓群(国3)
▲阿斯塔纳古墓群 全景
▲墓内屏风
阿斯塔纳古墓群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共有墓葬500余座,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由于吐鲁番少降水,强蒸发的气候条件, 导致该古墓群大量的古尸得以风干保存,也得以保存了大量的随葬器物。▲墓主人生活图
▲彭夫人随葬衣物疏
除此之外,墓中还有许多纸本文书画作,历经千年而不腐烂,被考古学家视为珍宝。这些重要的文书为了解唐代吐鲁番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的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户。 多数墓中都发现随葬有伏羲女娲图,这作为一种当地流行的葬俗,反映了中原文化对边疆地区的影响。一般有机物尤其是食物在墓葬中往往难以保存。但由于吐鲁番干旱的气候环境, 墓葬中出土了极为罕见的面点食物,种类有饺子、馕、糕点等。▲阿斯塔纳古墓出土 唐代面点
坎儿井(国6)
在吐鲁番这样蒸发量巨大的地方,只有在地下制造一条水渠才能保证人和农田的供水。新疆人民真的挖了这样的地下暗河。 全新疆有1600多条坎儿井,在吐鲁番的坎儿井数就能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年径流量达 2.94亿立方米。 吐鲁番耕地的一半都要靠坎儿井的水来灌溉的。 坎儿井引来天山上的冰雪融水,成为养育吐鲁番人民、灌溉万倾良田的生命线。三、博物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国家一级)
▲彩绘天王踏鬼俑
▲伏羲女娲娟画图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共收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革命文物等5万余件,其中一级品288件。有丝毛棉麻织物 (包括锦、绮、绫、罗、纱、缦、绢、印染、刺绣等大量汉唐丝织品,毯、毡、绦带、刺绣等古代毛织品),多种文字 (汉文、回鹘文、 佉卢文、吐火罗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 书写的文书、简牍,晋唐时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纸本、绢本人物,花鸟绘画, 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铜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饰与工艺品。此外,还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标本等。▲高昌贵族供养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集中展示了超过12个少数民族的工艺品和文物。设“找回西域昨日辉煌——新疆历史文物陈列”、“新疆民族风情陈列”、“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览”、“历史的丰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览”四个常设展览。▲大明通行宝钞
▲《唐律疏议·名例律》残卷
《新疆古代历史文物陈列》
▲戴帷帽仕女骑马俑
▲司禾府印
展出历史文物700多件,集中了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特别是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的大量珍贵文物,展示了新疆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和新疆地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发展阶段的历史概况。▲金树形饰片
▲铜弩机
展览中央大厅为圆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全貌沙盘,历史展厅的西域都护府、新疆境内丝绸之路沙盘,展出的文物有石器、陶器、木器、文书、毛、棉、丝织品、青铜器、铁器、玉器、各类雕塑、绘画、岩画、金银器、货币、食品等种类齐全,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另有新疆各地出土的各类汉文、龟兹文、焉耆文、回鹘文等各民族文字简牍、文书、信件、经文等重要文物。▲双耳彩陶罐
▲莲瓣纹陶罐
▲龙舞海浪纹贴花青瓷盘
《逝而不朽惊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览》
▲向右滑动有干尸
该展展出数具古尸,辅助陈列了大量随葬精品文物,整个陈列分为罗布泊的楼兰居民、小河—埋葬千口棺材的墓地、戴金额面具的营盘人、扎滚鲁克的彩绘面人、精绝国夫妻情、阿斯塔那地宫的主人、阿勒泰石人石棺墓等7个单元。展品的布置与陈列极富想象力,特别值得一看。《瀚海霓裳——西域服饰的记忆》
▲红地对人兽树纹罽袍
该展展出150多件文物珍品和几百幅复原图。上至3800年前后的小河墓地,下至百年前的清代,从先秦服饰,到西域汉晋服饰,到隋唐五代服饰,再发展为红带系宝冠、金锦衬英姿的西域宋元服饰,最后演变为具有民族风格的明清西域服饰。▲烟色地狩猎纹印花绢
吐鲁番博物馆(国家一级)
▲吐鲁番博物馆
▲美丽巨犀化石
吐鲁番博物馆藏品分为35种,包括石、陶、木、铜、铁、金、银器、钱币、毛麻丝织品、皮质品、木雕、泥俑、绘画、考古人类学标本、动植物化石标本、粮食、干果及各类食品等。藏品数量有20637件/套, 其中珍贵文物707件/套,一级文物120件、二级文物149件、三级文物438件。▲吐鲁番博物馆摩尼教信札
▲卜天寿写本《论语郑氏注》
▲吐鲁番出土文书
吐鲁番博物馆基本陈列有《吐鲁番地区通史陈列展》《巨犀化石陈列展》和《吐鲁番出土文书、金银币精品展》三个部分。 藏有举世闻名的吐鲁番美丽巨犀化石、吐鲁番文书、吐鲁番彩陶、出土毛纺织品、吐鲁番干尸等镇馆之宝。▲向右滑动有干尸
///